哪怕你不是國家規定的控排企業,未來也需要像管理財務賬本一樣,管理自己的碳賬本。
碳賬本是個形象的說法。一家企業只要在經營,就會產生二氧化碳,記錄這個“碳”進出的賬冊,就是碳賬本。最終企業可以知道,自己一年的凈排放額是多少。
所謂“管理碳賬本”,或者“碳管理”,就是說企業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,選擇抵消一部分排放量,甚至消除整個碳足跡。
國內像騰訊、阿里、京東、美團這樣的公司,因為走到了海外,所以就和上面這些企業形成了競爭關系。當它們察覺到競爭對手的動作后,就感受到了壓力。
龍頭企業的壓力會沿著產業鏈傳導,形成倒逼效應,最終導致小企業不得不跟著大企業一起減排。
每個企業都要按三個范圍來記自己的碳排放額,一個都不能少。
三個范圍:
范圍一是企業燃燒化石燃料直接產生的碳排放。
范圍二是企業用電,還有采暖、制冷導致的間接排放。
范圍三它指的是上下游企業為了保證你的生產而產生的碳排放。
比如蘋果公司,范圍一、二的排放加起來,也不到總量的三分之一。大企業有很強的動力去要求供應商、分銷商管理自己的碳賬戶。
富士康作為蘋果的供應商,很多年前就被要求減排。
比如美妝品牌歐萊雅就宣布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。相應的,它在中國的面膜供應商華熙生物,就被要求減排。不僅要減排,還要把碳賬本公開披露,接受專業機構的審查,否則就不能合作。
對大公司來說,主要是同輩壓力,對小公司,或者說大部分公司來說,主要是壓力傳導。
碳管理概念應該叫“碳資產管理”,包括企業碳資產的保值、增值管理,還有運營過程中的碳核查、碳績效管理,以及人才培養、品牌建設等工作,是一個包含一攬子工作的復雜概念。
先動手把自己的碳管理做好的企業,可能會優先抓住機會。
除了具備經驗、資源以外,早動手還有個巨大優勢,就是能積累數據。
由于碳管理是一個新賽道,所有人都有點陌生,所以優先把自己碳管理做好的企業,很可能會積累數據、經驗,還有資源,從而轉型成為解決方案的提供商。
從資本的角度觀察,也看到了這個趨勢。
本文內容整理自:得到課程《碳中和產業報告》。免責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微信公眾號、得到等公開渠道,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。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